查看原文
其他

这有一份口腔菌群研究攻略,请查收 | 微生物专题

市场部—LXL 联川生物 2024-03-27


过去上百年间人们对口腔菌群的研究主要依靠分离和培养的方法,这对微生物的发现有较大的局限性,一些丰度较低或者是不能在体外培养的微生物无法被鉴定。但随着近十年间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,人们对口腔微生物的认识日新月异根据HOMD(人类口腔微生物组)数据库报道,近千种口腔微生物已被鉴定,包括细菌、病毒、真菌、支原体等微生物物种




微生物组研究方法
目前微生物组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测序手段: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。扩增子测序是对特定长度的PCR产物或者捕获的片段进行测序,16S和18S rDNA是细菌和真菌中16s或18s rDNA基因的高变区,而ITS(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)则是细菌、真菌和古细菌中小亚基和大亚基rRNA基因之间的间隔区DNA。这些特定的遗传物质都包括进化保守性及进化可变区。扩增子测序成本低、周期短、受宿主DNA影响小,适合用于大样本的研究。
宏基因组则是直接将生态位中所有微生物的DNA进行提取,构建宏基因组文库。宏基因组覆盖面广、精确度高(可鉴定到种)、在扩增子测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基因和功能层面的深入研究。

微生物组(包括口腔)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:

1. 设计实验

确认收集样品类型;思考数据分类;咨询数据统计学家;联系测序服务人员

2. 样本采集

制定一个合适的采集步骤保证志愿者都能按照要求采集样品;保证采集数量充足;避免污染

3. DNA提取

避免样品间交叉污染;设计一个提取效率高的实验方案

4. 建立文库/测序

最常用Illumina MiSeq平台

5. 数据分析

过滤数据;物种注释;物种组内组间多样性分析(α分析/β分析);确定组间差异后寻找biomarker





影响口腔菌群的因素
口腔微生物组因人而异,相对稳定,对变化具有显着的弹性。因此,为了证明具有不同疾病的个体之间的显着差异或观察治疗效果,可能需要大量受试者。另外口腔微生物组研究中收集样本和研究群体的相关信息至关重要,如果没有这些临床元数据得到的测序结果只是普通的数据,缺乏科学可靠的解释。
已知影响口腔菌群的主要因素,包括人口因素(如年龄、性别、社会经济地位(SES)),一般健康因素(如使用抗生素、系统疾病、怀孕),口腔健康因素(如口腔卫生习惯、牙龈与牙周健康、龋齿、种植牙、假牙),生活方式因素(如抽烟、饮酒、饮食),生物学因素(如宿主基因组),以及技术因素(如样本采集与保存、DNA提取、PCR引物、数据分析流程)(图1),它们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口腔菌群的分析。这些因素的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,其中应记录的最低必需信息以红色标注[1]。


图1 已知影响口腔菌群的主要因素

 


表1 口腔菌群研究中需要记录的样本信息





口腔菌群不同采样部位的优缺点
口腔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,由不同的生态位(具有不同的群落组成)构成,其中脱落(黏膜组织)和不脱落(牙齿硬组织)表面形成两个主要的、成分截然不同的生态位(图2)[1]。除了这些与组织相关的差异,还有一个由唾液流动形成的从嘴巴前部到后部的空间梯度。因此,代表整个生态系统的通用“口腔菌群”样本并不存在。
目前,口腔菌群研究的样本类型主要包括唾液、牙面菌斑、龋损菌斑、龈下菌斑、种植体周黏膜下菌斑、根管内菌斑、舌背菌斑及其他黏膜表面菌斑样本。这些样本的采集方式在之前的推文中有详细解释(点击蓝字可直达链接)
不同的采样方式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(表2)[1]。考虑到取样的便利性,唾液和舌苔拭子常被作为研究口腔菌群的样本来源。

 


图2 HMP收集的9种不同口咽样本中,细菌组成之间存在显著的跨生态位相关性。


表2 口腔菌群研究中主要样本类型的优缺点


参考文献

1. Zaura E, Pappalardo VY, Buijs MJ, Volgenant CMC, Brandt BW.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studies on oral microbiome: A practical guide for planning, performing, and reporting. Periodontol 2000. 2021;85(1):210-236.

2. Wade WG, Prosdocimi EM. Profiling of Oral Bacterial Communities. J Dent Res. 2020;99(6):621-629.

3. Zaura E, Brandt BW, Teixeira de Mattos MJ, et al. Same Exposure but Two Radicall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Antibiotics: Resilience of the Salivary Microbiome versus Long-Term Microbial Shifts in Feces. mBio. 2015;6(6):e01693-15. Published 2015 Nov 10.

4. Rosier BT, Marsh PD, Mira A. Resilience of the Oral Microbiota in Health: Mechanisms That Prevent Dysbiosis. J Dent Res. 2018;97(4):371-380.


相关阅读

口腔菌群研究宝典来啦!| 微生物专题

精华版Cell子刊综述:口腔宿主-微生物相互作用组 | 微生物专题

8分+项目文章:除了肠道菌群,这里的菌群也大有可为!| 微生物专题

口腔微生态:头颈癌患者口腔菌群影响口腔粘膜炎的发病(6分) | 微生物专题

口腔微生物生态位特化与鼻咽癌风险有关 | 微生物专题


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云平台资料汇总:


所见即所得,绘图高规格

联川云平台,让科研更自由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